郑保卫:永远高歌《东方红》 ——纪念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

2020/09/16 11:46    阅读:

永远高歌《东方红》

——纪念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

郑保卫

从陕北到全国,从国内到国外,从地面到太空

《东方红》唱遍全国,唱响世界,响彻宇宙

前些日子,接到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CCTV3)《回声嘹亮》栏目组的电话,让我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以下简称“大歌舞”,这是当年我们所有演职人员对《东方红》的习惯称呼)合唱团演员的身份,参加他们为纪念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而组织的专题节目录制,我很高兴,也很激动。

按照栏目组的设计,这个节目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是歌曲《东方红》的词曲创作故事。首先由公木的女儿张丹木讲述《东方红》歌曲诞生的过程。她带着父亲与何其芳一起编著的《陕北民歌选》来到现场。这本书是20世纪40年代,“东北文艺工作团”去陕西采风,从一千多首民歌中挑选精华,其中就有《东方红》的前身《移民歌》。1945年10月底,以公木为核心,大家共同商讨将《移民歌》续成了三段,并将这首歌命名为《东方红》。所以说,《东方红》这首歌发源于陕北,诞生于沈阳。同时,栏目组还连线了陕北歌王王向荣,他讲述了《东方红》在陕北人民群众中传唱的过程及影响。

接着,《东方红》交响合唱曲作曲李焕之的儿子李大康,讲述了父亲是怎样把这首最初从窑洞里传唱出来的民歌,谱写成气势磅礴的交响合唱曲的。1951年,李焕之又跟中国青年艺术团将《东方红》带出国门,唱响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这个世界著名的音乐殿堂。1964年,这首歌被选定作为大歌舞《东方红》中的序曲,演唱使用的混声合唱及管弦乐乐曲也是李焕之创作的。可以说作曲家李焕之在使《东方红》唱遍中国,唱响世界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个板块,栏目组邀请了《东方红》诞生70多年来几个不同时代的传唱人讲述自己传唱《东方红》的经历。我和王铁锤、冯秋生就是作为这一板块的嘉宾参加节目录制的。今年87岁的中央民族乐团笛子演奏家王铁锤,坐在轮椅上讲述了他1951年随中国青年艺术团出访欧洲,把《东方红》这首中国歌曲搬上欧洲艺术舞台的故事。他很自豪,因为他是为数不多依然健在,亲身经历过《东方红》第一次出国公演的演员。

今年70岁的中国音乐家协会爱乐乐团冯秋生,2000年参与组建了爱乐乐团合唱团。该团唱的第一首歌就是《东方红》。后来,他们把当年的大歌舞《东方红》作了改编,重新搬上舞台,在全国各地和海外演唱,至今已整整20年时间。

我今年75岁,在三人中年龄处在中间。作为大歌舞《东方红》的合唱团演员,我主要讲述1964年参加大歌舞演出的经历和体会。我想,正是大歌舞的演出,使得《东方红》这首歌唱红了北京,唱红了全国,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爱唱的“红歌”,成为象征红色中国的经典之歌。也正是通过我们三个所代表的不同时代的一批批传唱者,使得《东方红》这首歌一代接续一代地传唱至今,走过了70多年的岁月时光。

第三个板块的主角是当年参加过“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研制的老科学家胡其正、陈宜元、潘厚任,和执行过卫星发射任务的军人张积华。今年85岁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研制总体组设计员胡其正,讲述了他们在1965年中央决定研制人造卫星后,怎样在10天之内拿出了卫星设想规划,并且克服重重困难,用了5年时间研制成功,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太空的经历。

而当年担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组副组长,今年83岁的潘厚任讲述了他们当年为了使人们在地球上能够“听得着”卫星的信息,如何选定《东方红》作为人造卫星播放曲的过程。他说最初提出这一建议的是从国家广播事业局调来的卫星总体组组长何正华。那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间节目播出的开始曲是《东方红》,北京电报大楼和北京火车站钟楼的正点报时曲也是《东方红》。最主要的是何正华1964年在人民大会堂观看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受到强烈震撼。当时这个节目在北京,乃至全国引起了很大轰动。因此他提议,我们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就播放《东方红》乐曲,大家对此表示一致赞同。

83岁的总体组成员陈宜元当年主要负责“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无线电、遥测跟踪和乐音遥测。他讲述了502研究所的刘承熙怎样制作乐盒,他们又怎样做成系统,然后通过天线电发射机将乐音发送出去,使之从太空传回地球。他说卫星4月24日发射成功后,从4月25日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三天广播由卫星发回的《东方红》乐曲和遥测讯号,人们清晰地听到了卫星自太空发回来的《东方红》乐曲,大家无不兴高采烈,喜出望外。

栏目组还连线采访了远在大连家中,当年担负卫星发射任务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团二中队中队长张积华。身穿军装的张积华讲起当年的卫星发射情景掩饰不住自己的激动心情。他说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是他下达了“点火”的命令,战友胡世祥按下了红色点火按钮,火箭起飞,我们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了。虽然在倒计时一小时时突然出现信号故障,让大家紧张了一阵,但好在有惊无险,故障很快便排除了,发射按计划进入程序,张积华他们终于把凝聚着几千名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以及干部辛勤汗水的卫星顺利送上了太空。

从1958年毛泽东提出“我们中国也要搞人造卫星”算起,到卫星上天前后经历了12年时间,而从1958年制定“651”方案,正式开始研发仅用了5年时间。而且我们发射的是能让地球听见《东方红》乐曲的卫星,这在中外音乐史上是一大创举,也是人世间的一大奇迹!

《东方红》自诞生以来的70多年时间里,从当年在陕北窑洞唱响,到1949年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奏响,再到1951年响起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后来到1964年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万人同唱,最后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飞上太空,从陕北到全国,从国内到国外,从地面到太空,唱遍全国,唱响世界,响彻环宇,成为世界上传得最远最广,传唱人数最多的一首中国歌曲。

《东方红》——

一支革命的歌、胜利的歌、永唱不衰的歌

《回声嘹亮》节目录制的最后把《东方红》作为历史名曲,收录进了“回声曲库”,这是对这首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我想,在《回声嘹亮》收录在“回声曲库”里的歌曲中,《东方红》无疑是回声最为响亮的歌,因为它是一支“革命的歌”“胜利的歌”和“永唱不衰的歌”!

回顾70多年的传唱历史,我觉得最能够代表《东方红》走向辉煌的,还是1964年在大歌舞《东方红》中作为序曲的成功演唱。作为当年大歌舞合唱团的一名成员,那一幕幕场景永远定格在了我的记忆中——

整个大歌舞是在《东方红》的乐曲和合唱声中开始的。当帷幕一拉开,《东方红》的乐曲响起,舞台中间的幕布上出现一片朝霞,一群女演员组成一个个葵花形状翩翩起舞,呈现出“葵花向阳,人心向党”的生动情景。我们合唱团随着乐队放声高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东方红》是大歌舞中的第一首歌,也是最重要的一首歌,更是我们演出中唱得最卖力气的歌。它旋律优美,气势壮阔,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每当唱起《东方红》,自然会想到英明领袖毛主席,想起伟大中国共产党,想起壮丽的社会主义祖国和英雄的中国人民,自然会使歌唱者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所以一唱起《东方红》,我们都会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激动不已。特别是站在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唱,听着台上歌唱演员那激昂的歌声,看着台下上万名聚精会神的观众,望着礼堂穹顶上那光芒闪烁的五星灯饰,心里的那种感觉真得太美好了!我们的激情演出也深深打动了台下的观众,许多人都在和着节拍轻声吟唱,我就不止一次地看见周总理也在不断地挥手打着拍子。

《东方红》作为大歌舞的开场曲,是一支恢弘激情的歌,催人奋进的歌,也是为大歌舞定调、立魂、导向的歌。这从大歌舞序幕《葵花向太阳》的开场歌舞之后,也就是在第一首歌《东方红》的歌声结束之后,朗诵演员林中华的那段激情朗诵便可以得到证明。正是这段朗诵词为人们揭示了整个大歌舞的主题——

“在毛泽东时代,祖国的人民多么幸福,祖国的江山多么壮丽。可是,我们怎能忘记过去的苦难,怎能忘记毛主席带领我们跨过的万水千山!”

后来拍成电影的大歌舞《东方红》共分六场,题目分别为《东方的曙光》《星光燎原》《万水千山》《抗日的烽火》《埋葬蒋家王朝》《中国人民站起来》。一看便知,整个大歌舞就是一部中国革命和毛泽东思想的壮丽史诗,它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下艰苦卓绝、前仆后继的革命斗争历程。秋收起义、井冈山斗争、二万五千里长征,延安窑洞的灯光,抗日战争的烽火,解放战争的硝烟,“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阔图景,这些中国革命斗争中一场场历史情境通过一个个生动的音乐舞蹈形象,一幕幕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正因为这样,创作人员在最后为大歌舞定名时,从《在毛泽东旗帜下高歌猛进》《灯塔颂》等名称中,选择以《东方红》这首歌的名字作为整个大歌舞的名称。因此,在一定意义可以说,是《东方红》这首歌,定位并成就了大歌舞《东方红》!

当然,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大歌舞《东方红》成就了《东方红》这首歌。

当年大歌舞《东方红》的演出,轰动了北京,也轰动了全国,在十月的北京掀起了一股“《东方红》热”。首先是10月2日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参加国庆观礼的国内外嘉宾、劳动模范、战斗英雄、各界代表近万人一起观看了《东方红》的首场演出;再是10月6日毛主席同八千多名解放军官兵观看了演出;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10月16日毛主席、刘少奇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会见参加《东方红》演出的演职人员。那天正好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周总理的人民大会堂接见大厅向大家报告了这一好消息,全场掌声雷动,大家高兴地直跺脚,周总理说,大家冷静些,别把大会堂的地板跺塌了。《东方红》在1965年拍成电影前总共演出了20多场,观看演出的除了国内外嘉宾、中央和北京市机关干部外,还安排了首都各界代表观看。

这一系列活动使得大歌舞《东方红》在十月的北京几乎家喻户晓,当时人们都在谈说着《东方红》,大家几乎都能唱几首《东方红》里的歌。大歌舞《东方红》由此成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舞台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蜚声海内外。《东方红》气势之恢宏、场面之壮美、表演形式之绚丽多彩,几乎到了美轮美奂、完美无瑕的地步,每场演出观众都会如痴如醉地拍手跺脚地叫好。如今50多年过去了,可以说很难找出一部能够超越它的歌舞艺术作品!

不难看出,《东方红》这首歌离不开滋养它,扶持它,为他声名远播提供平台的大歌舞《东方红》,而大歌舞《东方红》也离不开为他定调、立魂、导向的《东方红》这首歌。两者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

56年前,我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一年级的员工有幸被选入大歌舞《东方红》合唱团,同其他千余名由老员工和首都工人组成的合唱团演员一起,参加了演出。对我来说,这是一段让我永生难忘的美好记忆。虽然已经过去了50多年,但许多事情依然历历在目,经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们人民大学参加这批合唱团的30名同学是第二批老员工演员。因为第一批演员是8月份,即在我们9月入校前便开始训练了。等到我们参加排练时,因为有了第一批演员的经验,我们对《东方红》已经有了更多了解,知道它是一部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指挥排练的大型音乐舞蹈剧,是一部宏大壮美的中国革命史诗,因此大家的排练特别认真、一丝不苟。进入集中排练,特别是彩排阶段后,我们按照导演的要求,一次次地演练,有时一首歌就要唱几遍,甚至十几遍。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经过几次彩排终于通过审查可以正式参加演出了。

记得第一次正式演出那天,我们早早就来到了人民大会堂,作演出前的最后准备:列队、走台,清嗓子。我们合唱队员是站在万人大礼堂舞台两侧专门搭起的梯台上演唱的。10层梯台成弧形立在两侧,一排比一排高,下面5排是女生,上面5排是男生,女生穿的是白衬衣花裙子,男生穿的是一身白制服,站在上面非常壮观。我们顺序登上梯台,等待演出开始。铃声响后大幕徐徐拉开,我们合唱团便开始伴着乐队的节拍放声高唱。随着幕布上一轮红日在海平面上冉冉升起,我感觉浑身热血沸腾,越唱越激动,节奏也越来越快,不知不觉,“稀里糊涂”地就唱完了。等大幕闭上时,我发现自己的衣服全湿透了。后来的演出虽然没有再像第一次那么紧张,但每次我们都是那么激动,那么投入,那么全神贯注!

这么多年来,大歌舞《东方红》和《东方红》这首歌始终在伴我成长,为我引路,催我进步,激励我自觉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传唱红色经典。这次我有幸作为《东方红》三代传唱人的代表参加《回声嘹亮》节目的制作,让我更加珍惜自己参加大歌舞《东方红》演出的经历,更加体会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决心跟青年朋友们一起永远高唱《东方红》,并肩携手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最后,我想以《回声嘹亮》栏目主持人李思思的一段主持词作为本文结束语:

从纵横壮阔的黄土高原,到浩瀚无际的寰宇银河,是那一抹东方的鲜红,照亮着一个民族坚实的方向。曾经的你,用一声声长歌,唤醒了华夏大地奋勇崛起的决心;如今的你,用一颗颗流星,架起了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的桥梁!

谨以此文献给《东方红》的创作者和演唱者们!献给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者和发射者们!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白菜网所有网站大全经理)

此节目将于9月23日晚上21:00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回声嘹亮栏目播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