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参与主办的2019气候与健康传播学术研讨会

2019/11/07 08:36  覃哲  阅读:

 


 

 

2018年首届气候与健康传播学术研讨会在5060全讯白菜网举办之后,今年112-3日,由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5060全讯白菜网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2019气候与健康传播学术研讨会在中南民族大学举行, 来自海内外高校、政府、媒体、企业、社会组织与智库机构的百余名学者专家和研究生出席。公司经理、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经理助理覃哲老师,以及研究生琚常佳、吕婷婷参加了研讨会。

参会人员合影

 

 20183月,公司成立了国内第一家融通气候传播与健康传播研究的科研机构——5060全讯白菜网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同年10月,公司承办了首届气候与健康传播学术研讨会,开创了国内专题研讨此类问题的先河,根据上届会议商定,第二届气候与健康传播学术研讨会由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办。

今年气候与健康传播学术研讨会主题为“美丽、健康、行动、共享,新时代新环境下的气候与健康传播”,参会的专家学者来自传播学、低碳经济、公共卫生、国际关系、语言文学等多个领域,会议主要围绕气候传播理论热点与路径策略、气候与健康传播理论与实践等方面问题进行讨论。

113日上午举行的开幕式上,我国气候传播研究领域著名学者、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公司经理郑保卫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此次研讨会正逢我国气候传播研究十周年,因此有着特殊意义。从2009年跟踪研究哥本哈根第15届联合国气候大会算起,我国气候传播研究已经整整走过了10年风雨历程。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算太长,但是对我国气候传播来说却是从零开始、杨帆起步,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由小到大、逐渐成长的十年。十年中,项目中心通过提交调研报告、工作坊、主题边会和媒体记者培训班等形式为政府、媒体、NGO在国际气候谈判舞台上开展有效的气候传播提供了策略建议与舆论支持,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和好评。他希望我国气候传播能够“十年再出发,同心向未来”,在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导下,把气候传播的旗帜举得更高,工作做得更好,队伍练得更强,声音传得更响,让气候传播之花遍地开放,在中国,乃至在世界真正形成大气候,为促进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建设,为实现气候变化全球共治的美好愿景做出更大贡献!他还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能够就气候传播和健康传播,特别是就气候传播与健康传播实现两者融通并进问题展开深入研讨,探索一条新的研究领域,以造福于广大群众,更好地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服务。

          白菜网所有网站大全经理郑保卫教授致辞

 

在开幕式上致辞的还有中南民族大学副董事长段超教授和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经理刘为钦教授。段超副董事长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向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并感谢他们对中南民族大学的支持和帮助。他介绍说,中南民族大学是民委下属的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综合型院校,现在有在校员工27000多人,教职工3000多人,员工由56个民族组成,其中少数民族员工超过60%。目前,学校有民族学和中国文学两个博士点。学校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把中南民族大学建成国内知名、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学校。在上一轮湖北省的学科评估中,中南民族大学被列入了建设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的范围。学校新闻传播学科在20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全国排名进入30%,但发展还不够,今后还要继续努力。他指出气候问题和健康问题都是关系到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国家建设生态文明和大健康产业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他希望此次研讨会的成果能够从学术角度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另外,要与地方部门结合,与民族地区结合,期望能有更多专家学者参与进来。

中南民族大学副董事长段超教授致辞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经理刘为钦教授在致辞中,代表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祝贺研讨会召开。他指出此次研讨会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选择恰当的话题举行的一次很有意义的研讨会。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畅所欲言,共享研究成果,祝愿会议能够圆满成功。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经理刘为钦教授致辞

 

3日上午的主旨报告环节,有四位专家发言。公司经理郑保卫教授作了题为《气候传播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发言。他指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而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美丽中国与气候变化和气候传播密切相关。他希望当前学术界能够以总结气候传播十年研究成果作为契机,用更多理论联系实际的,兼具理论与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为促进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推动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建设,为实现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来自法国的中欧论坛创始人、全球事务与国际关系专家高大伟先生用流利的中文作了主旨发言。他指出最近30年以来,全球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气候变化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重大问题,就需要将生态文明思想传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联系起来。他建议中国应该善于运用社交媒体多向世界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传播好生态文明理念,以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知名度。他还表达了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和欧盟合作的意愿。

高大伟先生作主旨演讲

 

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齐绍洲教授以《碳市场双力驱动气候传播》为题做了主旨发言。他提出作为经济驱动力重要手段的碳市场,受到经济压力和经济动力的双重影响,气候传播任重道远。碳市场政策与法规颁布与公告,碳交易市场信息披露,企业监测、报告,独立第三方核查,奖惩机制、培训、宣传等都是气候传播的重要内容。碳市场需要气候传播,而碳市场也能够助力气候传播。

齐绍洲教授作主旨演讲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周晋峰教授以《生态文明思想是气候与健康传播的指导思想》为题做主旨发言。他从环保公主格蕾塔.桑伯格、塑料书皮、常州毒地案、腾格里沙漠污染案等事例引入话题,提出公众的参与才是真正的传播。要把生态文明作为气候与健康传播的指导思想。用生态文明的思维去解决现实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改变世界,由“我”的改变,可以逆转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的危机。

周晋峰秘书长作主旨演讲

 

3日上午的大会演讲环节,有七位专家学者发言。

中国气象局首席专家、CCTV天气预报首位主播、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气候传播形象大使宋英杰先生认为,在二十四节气基础上提炼出的“七十二候物语”记录和浓缩的是两千年前中原地区各个时令的物候特征。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节气"代言"的气候与物候都在悄然发生变化,对人们健康养生的节律也有很大影响。他把“你今天很美”比喻为天气,“你一直很美”比喻为气候,“你越来越美”比喻为气候变化,生动幽默地阐释了跟气候传播密切相关的三个基本概念,引来现场阵阵掌声。

中国气象局首席专家宋英杰作大会演讲

 

生态环境部国家气候战略研究中心综合处副处长,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执行主任张志强先生的演讲主题为《气候传播与国际话语体系》。他认为近年来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话语权的变化,源于中国采取了切实行动、加固了国际盟友关系、加强了宣传工作和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等。他希望中国在气候话语权与全球气候治理中能够结合中国利益给出中国方案,坚持中国行动,扩大中国影响,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1

张志强作大会演讲

 

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所长、博导,卫生部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专家组成员傅华教授的演讲主题为《气候变化与健康促进——促进星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他指出气候变化是21世纪全球健康的最大威胁,认为我国健康共治的基本经验在于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他认为我们应该放眼全球,立足当下,树立健康共治理念,为促进星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做更大出贡献。

_MG_4571_wps图片

傅华教授作大会演讲

 

台北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研究所所长、台湾低碳社会与绿色经济推广协会理事长李坚明教授的演讲主题为《负碳商品与个人社会责任传播》。他介绍了他与企业合作,打造全球第一个负碳商品“台湾莺歌陶瓷·猫头鹰”的成功案例,希望推动消费者购买负碳商品这一行为来改变世界。目前他正在以台北大学及其员工作为试行对象,推进低碳商品生活试点项目“My Carbon Asset在全家”。该项目主要通过建立交易信息系统与碳权管理平台,建构“负碳商品专区”,建立员工个人低碳资产账户,并将低碳生活得分纳入台北大学成绩评定系统,对先进者授予“低碳模范奖”。他将大学校园打造成负碳商品的重要实验区,以凸显大学的社会责任,通过产品碳中和体现企业社会责任,以个人碳中和来体现个人社会责任的经验值得借鉴。

_MG_4593_wps图片

李坚明教授作大会演讲

 

能源基金会黄玮女士的演讲主题为《NGO参与气候传播》。她提出针对NGO现存在的问题,要实行机制创新,加强民间机构的气候传播能力建设;树立⻓期气候变化公共叙事体系,加强气候变化与健康等科学知识传播,链接海洋、塑料等下沉议题,丰富传播议题;倡导气候行动的传播;加大受众调研、公民意识调查等研究在传播领域的应用,激励企业与社会创新;加强链接国际气候传播主流舆论。

_MG_4620

黄玮女士作大会演讲

 

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环境处处长田雁女士的演讲主题为《大型国际赛事碳中和活动对武汉城市形象塑造的推动作用》。她以国际赛事世界军运会碳中和活动对武汉城市形象的影响为题,提出要深化武汉减排模式创新,建立可持续、可复制的低碳生活引导机制;出台宏观经济政策,引导企业参与建设绿色消费市场;发布统一的个人自愿减排方法学算法,建立全国统一碳积分平台等建议。

_MG_4647

田雁处长作大会演讲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赵斌副教授的演讲主题为《“领导力-意愿”模式视角下美欧参与与全球治理的逻辑嬗变》。他认为不论美欧的全球领导力处于何种外化阶段,对全球事务和全球治理的参与“意愿”值得追踪和谨慎评估。综合比较不同的全球治理参与者、治理主题、治理议题,思考其背后的矛盾、冲突,并探索相互协调、协作、合作的可能性,是迈向全球治理善治的必要尝试。

_MG_4651

赵斌副教授作大会演讲

 

3日下午的嘉宾演讲环节,有11位专家学者同大家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中国传媒大学中医药传播研究机构负责人唐远清教授认为:在融媒体时代,健康传播需要进行创新性思考,掌握融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和受众特点,有利于实现健康传播在融媒体时代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_MG_4726

唐远清教授作嘉宾演讲

 

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刘毅研究员指出:气候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发展问题,但两者并非对立关系。同时,她还认为气候议题已发生了转变,成为一种与政治关系密切的议题,具有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_MG_4756

刘毅研究员作嘉宾演讲

 

深圳市航都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陈素平董事长介绍了他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如何担当社会责任,参与气候传播的经历。他创立的中国(深圳)国际气候影视大会,从2015年开始借助HCCFF这个平台开展气候影视传播。近年来他多次将他们评选出的一些中外优秀气候变化影视作品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边会进行展映,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收到很好的效果。

_MG_4794

陈素平董事长作嘉宾发言

 

汕头大学周翔教授认为,在新世界主义理念的驱动下,中国应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加入到全球环境治理当中,承担起大国责任。推动中国国家生态话语走向世界,实现话语权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通融。

周翔教授作嘉宾演讲

 

武汉市发改委节能中心主任项定先介绍了武汉市在低碳城市建设中从三方面所做的努力:观念引领—探索低碳发展理念、汇智聚力—夯实低碳基础研究、雷厉风行—打造低碳建设抓手。

_MG_4866

项定先主任作嘉宾演讲

 

中国天气网政企服务事业部王丽岩与大家分享的是数据下的气候变化可视化传播。她通过中国天气网积累的丰富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与可视化呈现,发现气候变化对农业旅游、环境和健康等的影响。她认为数据可视化具有降低公众对气候传播认知门槛、拓展气候传播新形式和渠道、推动气候议题从抽象到具象等重要作用。

_MG_4892

王丽岩总监作嘉宾演讲

 

《中国中医药报》总编辑王淑军提出要从中华文化的视角来关注和研究气候与健康传播,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气候传播学术话语体系。他认为“气”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气候与健康传播的“天人合一观”是中国文化的起点,也是中国文化的归附点,表现在经济上就是低碳能,因此他主张树立气候与健康传播的“天下一气观”。

_MG_4913

王淑军总编辑作嘉宾演讲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贾广惠教授以盐城化工爆炸事故为例,指出在此事件中,由于预警功能的削弱,一些新闻报道没有体现突出的环境问题。他借此话题就我国纸媒的环境问题报道进行了多维透视。

_MG_4944

贾广惠教授作嘉宾演讲

5060全讯白菜网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白菜网所有网站大全经理助理覃哲介绍了5060全讯白菜网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作为国内第一个将气候传播与健康传播结合起来的研究机构,近年来将广西低碳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健康素养提高等作为研究重点所取得的进展和经验。

_MG_4958

覃哲经理助理作嘉宾演讲

 

中国传媒大学绿色低碳发展与品牌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鞠立新认为:我们讲环境保护,其实人类保护的是我们自己,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应对气候变化,教育须当先。她提出要推动自然解决之道,培育青少年力量,减少碳排放才会有成效。

_MG_4979

鞠立新主任作嘉宾演讲

 

在最后的闭幕式上进行了本届研讨会论文颁奖仪式和大会总结,由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郝永华副教授主持。

本次研讨会共收到40余篇参会论文。这些论文选题新颖、涉及领域广泛,具有一定深度,充分反映了学界和业界在气候与健康传播领域的新探索和新成果。评委从中评选出6篇优秀论文,其中一等奖一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并对优秀论文进行了颁奖,奖金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资助。

最后,由郑保卫教授作大会总结。他指出这次研讨会正值我国气候传播研究十周年,正如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刘经理所说的,我们是在一个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选择一个恰当的议题,举行了一个成功的研讨会。他总结了研讨会的几个特点:第一,提出了构建“5+1”的气候传播行为主体的理念,即在原先“政府、媒体、企业、NGO、关注”“五位一体”的基础上增加了“智库”这个主体,强调了高校和科研机构智库专家在气候传播中的重要作用。第二,体现了多学科视角关注气候传播问题的特色。新闻传播学者从传播战略和传播策略的角度进行研究;民族学学者从民族地区和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知识传承、保护与应用的角度进行研究;经济学学者从中国碳市场推进过程中的政策宣传、企业培训、交易者普及角度进行研究;国际问题研究学者从国际关系中中国在气候传播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话语权的角度进行研究;政治学学者从国家领导人生态文明观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第三,实现了气候与健康传播理论与实践的融通,是一次大的突破,比如台北大学推进低碳商品生活试点项目“My Carbon Asset在全家”、武汉市低碳军运小程序等等,许多发言专家提供的大量案例和经验将我们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今后进一步深化气候与健康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第四,突出了地方特色,这次会议在刚刚荣获“2019年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的低碳试点城市武汉举行,武汉市在低碳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建设、企业节能减排、全国碳市场建设、低碳军运会打造、公众低碳行为推广上有许多开创性的探索,他们的经验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 

郑保卫指出,本界研讨会是对中国气候传播研究十周年和“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的总结,也是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理论探索,对人类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有着重大意义,同时对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提高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也具有重要影响。他最后说,我们回顾十年工作,展望未来发展信心百倍。他希望大家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再创佳绩,为促进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推动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建设,为实现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目标,担负起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贡献出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此次研讨会的开幕式、主旨演讲、大会演讲、嘉宾演讲和闭幕式分别由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经理陈俊俊教授,国家气候战略研究中心综合处副处长、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执行主任张志强,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志愿者付敬,新乡学院白菜网所有网站大全经理、中原气候传播研究所所长祁晓霞教授和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郝永华副教授主持,

112日下午举办的分论坛中,公司经理助理覃哲老师、研究生琚常佳、吕婷婷分别就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的发展脉络、少数民族地区的气候传播、少数民族地区健康传播等话题做了学术发言。

公司参会师生在会场留影

 

(覃哲参照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稿编写)

 

 

 

 

 

 

 

 




关闭